内江水泥仿真假树人工湖人物造景
中国的庭院产生早,东汉画像砖中已有组合式庭院,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:“﹝弘景﹞特爱松风,庭院皆植松。每闻其响,欣然为乐。”《长物志》:“取栝子松(即白皮松)植堂前广庭,或广台,不妨对偶。斋中宜植一株,下用文石为台,或太湖石为栏,俱可。水仙、兰蕙、萱草之属,杂莳其下。” 现拙政园中有听松风处、狮子林有五松园等景。
《园冶》云:“凡园圃立基,定厅堂为主。先取乎景,妙在朝南,倘有乔木数株,仅就中庭一二。”这样一是在于夏日可以取荫,冬天可以取暖,二是正所谓:“眄庭柯以怡颜”(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),明王氏拙政园便有怡颜处一景。
苏州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多为花厅,朝北者多为 荷花厅,其空间在于“开”,便于夏季纳凉;而南向者多为 牡丹厅,庭院中多为 牡丹花台,牡丹向阳斯盛,其空间在于“阖”,便于冬春起居。怡园藕香榭之南厅为“梅花厅事”,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如按清代李斗在《扬州画舫录》中所言:“以花命名如梅花厅,荷花厅,桂花厅,牡丹厅,芍厅;若玉兰以房名,藤花以榭名,各从其类。”则可视为桂花厅,每至仲秋,丹桂飘香,叶密千层,金粟万点,更具意趣。
假山,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,巧妙地模仿了自然界中各类动物的姿态和神韵。它们的身影在我国各大园林中随处可见,以其似是而非的特点吸引了无数游人驻足观赏。这些假山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,使人们在与真实景观的对比中产生无尽的遐想,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。其中,被誉为“假山之园”的狮子林便是假山艺术的杰出代表。
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是什么?
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体现在其与自然的高度融合、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结合,以及对彩和装饰的精细运用。以下是一些分析:
自然融合:
古代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,利用自然地形与环境的有利条件,使园林环境与自然景观结合,以达到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效果。
设计师们会根据自然气候和季节变化来规划园林建筑的位置和形态,确保园林中的建筑既能满足使用功能,又能成为增添美感的风景。
艺术表达:
古代园林建筑不仅仅是居住或活动的场所,更是承载文化和艺术表达的空间。园林中的建筑和布常常富含诗书意境,反映了设计者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。
通过精心的设计,如假山的堆砌、水系的布和植物的选择与配置,园林建筑展现了一种超越自然的艺术美。
室内空间营造与植物配置
苏州园林中的建筑类型颇多,无论是厅堂楼馆还是斋室轩阁,均留有一定的室内空间配置四季花木,或陈设盆景,或置瓶插花,从而成为一门艺术。
法国史学家丹纳在考察了17世纪卢本斯的绘画作品时认为:“这种艺术决不是个别的偶然产物,而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果”,它“明那一片茂盛的鲜花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产物。”苏州传统的知识阶层喜欢沉醉于大自然中的那种怡然自得的享受,他们对于花木盆景的沉迷,不亚于造园叠山这是苏州人苏式(舒适)诗意生活的时尚,更是发达的江南经济给城市带来了空前繁荣的结果。
苏州盆景历史悠久,其源于晋唐,兴于宋元,盛于明清,发展于当代。苏州盆景有高的艺术造诣,清初沈朝初《忆江南》曰:“苏州好,小树种山塘。半寸青松虬干古,一拳文石藓苔苍。盆里画潇湘。”
假山的制作工艺独具匠心。工匠们通过对自然界中动物形态的细心观察,将它们的姿态神韵运用到假山的塑造中。这些假山仿佛是大自然的浓缩,虽为人造,却给人一种仿佛随时会有生命活力的感觉。这种艺术的魅力使得假山成为了园林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让游人在欣赏真实景观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假山所传达的艺术气息。
其次,假山在园林中的布局也十分讲究。它们或置于空旷之地,或嵌入绿树掩映之中,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。这种布局既突出了假山的主体地位,又使得假山与真实景观相互融合,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景观效果。这种景观效果使得游人在欣赏假山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。
以狮子林为例,这座园林中的假山堪称巧夺天工。它们或峻峭险峻,或雄伟壮观,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。狮子林的假山不仅模仿了自然界中动物的姿态,还将山水景观融入其中,使得假山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感。游人在此观赏,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,流连忘返。
总之,假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,在我国园林景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它们以似是而非的特点吸引了无数游人,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,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。尤其是被誉为“假山之园”的狮子林,更是假山艺术的瑰宝,为人们呈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。